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到2000年传感产品走出国门,再到2010年电量传感器初次使用于上海地铁1号线、完成传感器在地铁中的大批量使用……现在,坐落浙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步,到2000年传感产品走出国门,再到2010年电量传感器初次使用于上海地铁1号线、完成传感器在地铁中的大批量使用……现在,坐落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的宁波中车年代传感技能有限公司出产的传感产品已包括电流、电压、压力、速度、温度等七大类1200余种,凭借着在细分范畴不断自主立异、苦练内功,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专精特新”的改变。<\/p>
\n<\/td><\/tr><\/tbody><\/table>\n\n
由宁波中车年代研制的功用各异的传感器,已广泛使用于全国各地的轨道交通中。“以地铁为例,传感器作为地铁车辆的神经元,首要使用于牵引、制动、信号三大体系,能丈量列车的电流、电压、速度等数据,然后操控车辆的速度、温度等。”宁波中车年代公司党总支书记、总工程师吕阳介绍说,“一辆地铁车辆(4个动车和2个拖车)要使用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104只,速度传感器16只,温度传感器24只,共144只传感器才干坚持正常作业。”<\/p>\n\n 现在,宁波中车年代产品的使用规模已掩盖轨道交通牵引、变流、制动等中心体系,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轨道交通传感器品种完全的供货商之一,处于国内轨道交通传感器范畴榜首队伍。<\/p>\n\n 轨道交通的安全、环保、快捷等一向备受重视。以地铁站台屏蔽门、安全门、车辆门为主的轨道门体系工业,是宁波中车年代起步较晚但开展较快的工业,这背面离不开30多年来企业在传感器范畴的深沉堆集。现在,企业联合多个组织研讨的“多网交融安全智能站台门要害技能及工业化”效果已在温州市域铁路、广深港高铁、京张高铁、杭州地铁等多个项目中使用。<\/p>\n\n 怎么布局新工业、开辟新范畴,是企业决胜未来的要害。近年来,新能源轿车开展势头迅猛,除了优异的功能和新颖的外观外,其内置的各类车规级传感器也进入人们的视界。“因为触及驾驶员和乘客的人身安全,车规级传感器内的芯片在研制规划、制作工艺等方面的查验和测验更为苛刻,许多芯片企业达不到规范。”宁波中车年代公司总经理孟庆明说。<\/p>\n\n 针对这一状况,宁波中车年代已在两年前启动了电量ASIC(专用集成电路)车规级芯片的研制作业。在孟庆明看来,除了在细分范畴精耕细作以及不断研制立异外,提早布局也是企业不可或缺的“取胜法宝”。“此前咱们提早布局的MEMS(微电子机械体系)、ASIC等工规级传感芯片中心技能已成功使用商场。”孟庆明说,“正是凭借着在芯片范畴的不断打破,咱们在新能源范畴的推广使用才干站稳脚跟。”<\/p>\n\n 除此之外,宁波中车年代在风电、光伏等范畴使用的传感器也完成了自主研制。关于未来开展,孟庆明说,“公司正着手对新能源电量传感器产能进行扩建,方案新长脸伏传感器出产线17条、轿车传感器出产线10条,扩能后新能源电量传感器将完成产能倍增”。<\/p> 【修改:邵婉云】 <\/span><\/div><\/div>
|